隨寫
Monday, April 17, 2017
書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記憶一旦被書寫,就即將邁向崩塌?
曾經有這樣的問題
:
為什麼有時寫不出感受感想,要下筆的那一刻總是無所適從不知道從何開始?
得到的答案是——
因為感受不夠深。
沒錯啊!
這就是核心原因。
怪不得打開筆電要記錄些什麼的時候常常碰得一鼻子灰,因為僅僅依照腦海裡模糊的影子還有缺乏感受的記憶所以找不到詞語下筆而最終不了了之。
近日正在讀著《安妮日記》中文譯本,剩下几篇就读完了。
荷蘭被納粹軍攻陷之時,她與家人在內的8個猶太人躲進阿姆斯特丹的一間食品加工公司樓層裡的秘密小屋中,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小屋裡的生活。
開始讀的那會兒,我總是有一種在窺探少女的心情日記的感覺,我認為,把自己內心完完整整公佈於世,還是挺讓人不舒服的。
所以常在想,安妮如果知道她的日記在後來被翻譯成各種語言被世人傳閱,會作何感想?
但在讀到她有對於把日記和自己的其他作品出版之後的構想,還有她的那句,“我要活下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後,我終於承認這本日記的出版是件明舉,因為《安妮日記》,世人才能夠更加貼近感受當時戰火中的水深火熱還有納粹軍不人道的種種惡行,還有認識這個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仍舊對生活保持希望、敢於批評、能夠站在外方認清自己的喜怒哀樂身體變化的女孩子。
安妮不甘平凡,她不願成為完全投身家庭,日日家務,最終被人遺忘的人。
她信仰堅定,熱愛寫作,熱愛大自然,懂得反省自己,敢於面對自己的感情。
儘管她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才14歲。
她成功了。
她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安妮的最后一篇日记永远停留在1944年8月1日,這樣一個有文采有理想的女孩子,終究逃不過希特勒時期猶太人的悲慘命運。
我好希望她離開時不是痛苦的,或許此刻她已經在天堂待了很久很久,也會很開心她不曾消逝在世人心中。
但願和平會長久不衰。
歌
林宇中
『淋雨中』
童年的歌,無論多麼久遠,都不曾從記憶裡消逝過
我覺得,自己會在聽到姜育恆、李宗盛、Michael
learns to rock、Westlife的歌不自覺跟著哼,很大原因是因為從小開始就跟著爸爸媽媽聽這些歌長大。
很奇妙的,會知道歌詞下一句是什麽,或者旋律前奏響起大腦霎那間就“嘩!”,是這首歌啊!
林宇中,大概是小學時吧,我爸帶回來他的一張專輯《淋雨中》開始,我就會哼裡面所有的歌。
<Melodi旋律>,<靠岸>,<對調>,<空鞦韆>,<蒼蠅的眼睛>,<失戀學>.......
直到現在都很喜歡他的歌,可惜,現今似乎已經鮮少聽到他的消息。
那天偶然在電台聽見<靠岸>,才記起他。
所以休假這天翻出他的CD,開音響系統,聽他的歌聽了一整天。
不是多麼特別的聲線,也沒有撕心裂肺的高音,但依舊很讓我走心。
加上多數背景音都是吉他弦構成,簡簡單單的歌,配上林宇中的溫潤嗓音,很好聽。
抱歉除了“很好聽”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來反映出我內心最深切的感覺。
如果想在一個空閒的下午看書上網或者喝茶,找出這張專輯聽聽,挺不錯的。
電影
Beauty and the Beast
再多不必要的人出現,都比不上遇見一個對的。
上星期與好友在很突然的情況下就跑到電影院觀看了這部歷經各種無聊審核引起興論的童話故事電影。
本來就十分喜愛故事裡的貝兒角色,一個被掛上“Funny
Girl / Weird Girl”稱號的女孩,喜歡閱讀、勇敢、善良。
看迪士尼繪本就深深喜歡的這個故事這個姑娘。(奇怪的是我對野獸或者王子沒有什麼感覺哈哈哈
所以在電影院裡面看著Hermonie變成Belle的時候,我終於完完全全把Emma在哈利波特裡的角色拋得遠遠的,接受了這個貝兒。
因為她的演繹很得我的心啊!
比起之前的灰姑娘,這一部童話翻拍電影有更加震撼的視覺效果,豐富的歌舞劇、五彩繽紛的Scene,高顏值好演技演員們,讓我和好友在電影結束後都捨不得離開。
看多幾次都不成問題!
雖然我不是什麼影評人,只是個被電影勾起少女心的觀眾,但是真的好推薦喜歡這個故事的人去看。
比起卡通電影,這部真人版其實加入了更多元素,給劇中角色豐富化,更真實的感覺。
剛巧讀了報章裡『插班電影人』欄目,筆者寫的特別有意思。
寫道貝兒對於野獸的態度轉折關鍵點在於兩個人都是書蟲。
於是我突然明白為什麼自己會喜歡這個故事。如果哪天發現誰也讀自己喜歡的作者的書或者有意思的書或者有趣或者明白我的想法甚至能夠讓我看見更多新的事物新見解,肯定會對他另眼相看啊!
好罷。
每個人都有追求愛情的權利,無論喜歡的是男是女認為自己是男是女,只要是讓自己幸福的,就夠了不是嗎?
以欄目筆者的話作為結尾:
沒有孩子會因為一部電影而變成同性戀,別傻了。
電影已謝幕,但愚蠢可否有退場的一天?
TIYO
0 comments